本文摘要:关于工资支付有哪些法律法规规定 在劳动法的框架下,工资支付有明确的法律规定。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,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...
在劳动法的框架下,工资支付有明确的法律规定。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,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。这一规定确保了劳动者能够及时、足额地获得劳动报酬,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。
根据国税函〔2002〕629号文件,个人获得的双薪应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、薪金所得来计征个人所得税。例如,如果“第13个月工资”为4000元,应扣除的个人所得税为4000×15%(税率)-125元(速算扣除数)=475元。如果当月工资薪金所得未达到计税工资标准,奖金和当月工资薪金合并扣除法定扣除额后交税。
综上所述,公务员年中退休的,在年度考核称职的情况下,是可以发放第十三个月工资的。这一政策依据是人社部发[2010]105号通知的相关规定。
影响因素:教师第十三个月工资的发放可能受到绩效工资制度实施的影响,导致奖金金额有所减少。
第十三个月工资被视为一种奖励性工资,只有年度考核结果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的工作人员,在经过人社局批准审查后,才有资格获得这一工资发放。 年度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、不合格,或者因处分而处于立案审查阶段且考核结果不明确的工作人员,将不会获得第十三个月工资。
法律分析:“第十三个月工资”一般称为“年底双薪”,无论考核结果如何,都会发放;而按照考核结果发放的一般称为“年终奖”。第十三个月工资属于用人单位福利性质,属于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的奖励标准,没有法律规定其必须要高于本地*工资要求。
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、探亲假、婚假、丧假期间,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。【法律依据】:《工资支付暂行条例》第十二条 非因劳动者原因造成单位停工、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,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。
第四十七条规定,用人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,依法自主确定工资分配方式和水平。第四十八条规定,国家实行*工资保障制度,具体标准由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,并报国务院备案。
法律依据 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的基本原则,无论员工是否处于试用期,只要其提供了正常劳动,用人单位就应当支付相应的报酬。这意味着,试用期内被辞退的员工,有权要求公司按照实际工作天数结算工资。支付时间与方式 公司应在解除劳动关系时,一次性付清试用期内被辞退员工的工资。
对完成一次性临时劳动或某项具体工作的劳动者,用人单位应按有关协议或合同规定在其完成劳动任务后即支付工资。法律依据:《工资支付暂行规定》 第七条 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。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,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。
依据是 《劳动法》第50条的观定: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 支付给劳动者本人。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 的工资。D项错误,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,依 据是《劳动法》第51条规定: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,用人单位 应当依法支付工资。
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的,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,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。本条是对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保护。劳动报酬权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关系,履行劳动义务,由用人单位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及劳动力价值支付报酬的权利。
按劳分配 适用范围:主要应用于公有制经济中,如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业。 分配原则:根据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来确定其收入,即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。 特点:强调公平、效率与社会的和谐统一。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适用范围: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,主要是个体经济,如家庭作坊、小型加工等。
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、多种分配方式。其中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进行的分配,而外资企业不属于公有制范围,因此不按照按劳分配的方式进行分配,而是按照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。故表述错误。
在我国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普遍实行的工资制度是按劳分配,包括工资、薪金、奖金、津贴等。按生产要素分配,主要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,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。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载体,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、奖金、津贴属于按劳分配。故表述错误。
按照个人劳动力贡献分配:个人的工资收入与其在工作中所贡献的劳动力有直接关系。在相同的工作条件下,工资会根据个体的实际产出进行不同的分配。按照市场需求和供给分配:工资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实际产出,还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市场竞争力。高端职位的工资较高,通常因为这些职位的市场需求高且劳动力稀缺。
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法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: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:这部法律为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和指导,是工资协商的基石。 《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》:该办法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0年发布,详细规定了工资集体协商的操作流程和原则,是实施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实施依据。
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法规基础主要来源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。这部法律为工资协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和指导。此外,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0年发布的《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》(劳动部令第9号)也是重要的实施依据。
目的:规范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集体协议的行为,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,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。依据: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和国家相关规定制定。适用范围: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,签订工资协议。
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法律基础主要源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。这部法律详细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薪酬方面的权利和义务,为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。进一步的实践性指导则来源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《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》。
工资集体协商涉及具体分配办法,如奖金、津贴、补贴等。协商确定工资支付方式与频率。双方需明确变更或解除工资协议的流程,以及协议的有效期限。讨论工资分配体系、标准和形式,设定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。明确工资协议终止条件与违约责任。协商约定其他双方认为必要的事项。